致敬每一个炳如日星的您!

新闻作者:经济学院 信息来源:原创 发布日期:2025-06-08

640

  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程传兴教授

  程传兴教授:“我愿把一生奉献给“三农”研究事业。”

  程传兴教授出生于豫东农村,对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学生时代,他就对“三农”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为了完成大学毕业论文《农民生育观调查》,他挨家挨户访问了家乡的100个农民。毕业论文修改后发表于《中国人口动态》1983年第5期。从此,程传兴一生与“三农”研究结缘。1982年从河南大学政教系毕业后留校先后任教于政教系和财经系,1996年调入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工作,2008年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工作,退休后来到科传学院工作,工作岗位在变,不变的是对“三农”问题浓厚的研究兴趣。

  农地流转如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转变,提高农民从业收入?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发展权这一工具撬动粮食生产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河南”?如何以现代种子产业发展助推河南粮食发展?……程传兴教授研究的课题紧紧围绕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改善农民衣、食、住、行的条件。他虽不在农村,却是农民最亲密的“知心人”。

  2021年,我校与河南日报农村版携手共建我省高校首个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探索、实践指导、“三农”工作队伍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成立以来,程传兴教授带领学校青年教师团队,针对乡村治理问题、乡村振兴效果评价、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足迹遍布了兰考、杞县、民权、睢县、长垣、封丘、原阳、武陟等省内20多个县。程传兴教授建立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城乡融合6个一级指标,包含21个具体二级指标,依托学校成立的河南省首个乡村振兴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河南省100多个县采集大数据,对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争取为党委、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研究团队关于四治融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路径、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研究成果被《乡村振兴工作简报》《河南日报(理论版)》等期刊全文刊发,并得到几位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研究之余,乡村振兴大数据团队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学术交流。

  程传兴教授的团队吸纳了经济学、统计学等研究方向的青年骨干教师。程传兴教授经常带他们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会议。在亲身实践、耳濡目染中,这些教师的科研水平飞速提高。AI时代,程传兴带领教师参加“AI+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学习、研讨AI大语言模型在乡村振兴领域应用的技术条件与现实场景,推动AI大语言模型技术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对于未来,程传兴教授希望种地的农民经济收入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村生活达到宜居、优教、安老的现代社会生活新标准。为此,他愿意把一生奉献给“三农”研究事业。正像他出版的一本书的名字—心向三农。

  个人简介

  程传兴,教授,博士生导师,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院长。

  从教以来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三农”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规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先后在《经济学动态》《社会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家级报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全文转载。出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研究》《河南三农问题研究》《心向三农》等多部著作。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

  进入科传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工作5年以来,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工作,深入20多个县区进行实地调研,带领研究团队聚焦河南乡村振兴大数据库建设,主持召开乡村振兴高层论坛。先后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河南省决策咨询项目《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效果评价研究》共3项,主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河南县城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1项,在《中州学刊》《决策科学》和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10多篇,多篇研究报告在省直部门的内部刊物发表,多位省级领导给予肯定性批示。和研究团队一起撰写出版专著:《河南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探新》,由河南大学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435

  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 廖富洲教授

  廖富洲教授:“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工作的两翼。”

  1986年兰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登上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讲台,廖富洲教授在经济学教学、科研领域已耕耘近40年。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到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廖富洲教授的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付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的教学对象以省内各级党政干部为主。给干部讲课不同于给大学生授课,讲课内容是以专题贯穿始终。授课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政策的精准理解,而且需要结合社会热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理论讲清楚,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廖富洲经常到各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实地研究国家、河南省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从教期间,无论干部级别多高,都特别喜欢听廖老师的课。他先后10多次获得河南省委党校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效果奖,讲授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世界经济》等课程很受欢迎。

  廖富洲教授认为,科研是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5项,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世界经济文汇》《理论前沿》《中国金融》《红旗文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州学刊》及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有1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摘)。获得过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一二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20多项。并且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努力提升决策咨询工作水平。有多项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或被省有关部门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科传学院担任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以来,廖富洲教授致力于河南乡村振兴大数据库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与研究团队合作撰写了著作《河南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探新》,在《中州学刊》《决策科学》和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7篇,主持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现代化河南建设进程中高质量推进城乡深度融合问题研究》和河南省政府决策咨询招标课题《加快推进河南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对策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为了了解和研究河南乡村振兴问题,他和团队成员经常深入河南省各地进行实地调研。他认真研究各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哪里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各地的产业发展方向在哪里?河南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短板在哪里?河南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他对这些都一清二楚。

  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难问题,廖富洲强调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工作的两翼,二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师一定紧跟国家政策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走出书斋,调研、调研、再调研,让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服务社会。为此,他愿意为青年教师构建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带领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个人简介

  廖富洲,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校委委员、党组成员,《学习论坛》《决策科学》主编。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440

  经济学院院长兼经济学专业建设带头人

  杜乃涛教授

  杜乃涛教授:“终身学习,做新时代合格的引路人”

  1983年大学毕业以来,杜乃涛教授在高校持续耕耘40多年,对教书育人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敢有丝毫懈怠。

  作为经济学专业教师,杜乃涛教授不仅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专业理论,也非常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经济学,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10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他书架上的必备书籍。他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才能做有深度的知识传播者。

  杜乃涛教授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他注重自身师德修养,并且把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他是一个有格局的引路人和学业导师。他认为,教师既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就要做到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杜乃涛教授以身作则,团结经济学院教职工勤奋工作,保持了经济学院旺盛的发展势头;他充分发挥外聘专家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鼓励学生努力上进、辅导学生考取研究生方面他不遗余力;为提升学生高质量就业率,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与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他相信,在经济学院全体教工的辛勤努力下,经济学院的明天会更美好。

  个人简介

  杜乃涛,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兼经济学专业建设带头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教育系。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原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开封市优秀教师。现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科带头人。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444

  经济统计学讲课教授 董栓成教授

  董栓成教授:“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教师需要济世情怀”

  1997年,董栓成教授考取河南大学改革发展研究院投资经济学研究生,师从耿明斋教授,从此开始经济学探索。

  初登讲台时,怀揣着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董栓成教授以为教学就是将那些完美的曲线、优雅的公式、严密的逻辑传授给学生。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工具,就掌握了理解世界的钥匙。但是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关心如何用STATA跑回归,如何写出漂亮的计量经济学论文,而对经济现象背后的制度背景、历史渊源、人文关怀弱化。

  随着教学实践和社会变革深入,董栓成教授逐渐明白,经济学教育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培养他们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从此不再只讲IS-LM模型,而是讲1929年大萧条中排队领取救济面包的人群;经济学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真实困境的回应。于是,他尝试改革课程。在高级宏观经济学课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阅读至少一本非经济学著作;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加了对数据来源和收集过程的批判性讨论。告诉学生,经济学不是Excel表格里的数字游戏,而是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刻努力。

  在三尺讲台上,董栓成教授化身知识图谱的架构师。让学生在节点与连线中窥见经济学的逻辑之美,让学术走出象牙塔,成为政策实践的践行人,服务地方经济,参与县域经济规化制定。

  在经济学教育领域耕耘数十载,董栓成教授悟到,经济学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使学生记住多少理论,而在于激发他们多少思考;不在于培养出多少官员,而在于培养出多少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努力。

  个人简历

  董栓成,男,教授,博士,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讲课教授。1987年六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2000年获河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计量经济学,农村土地制度等:现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经济统计系教授,在国际会议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河南大学学报》、《农村经济》、《统计与决策》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专著一部。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44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带头人 赵廷芳教授

  赵廷芳教授:“和学生在一起,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1986年河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高校以来,赵廷芳教授持续在大学一线教学与管理39年;业务上刻苦钻研,对学生认真负责,工作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赵廷芳教授强调,作为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认真教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感觉到上课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作为教师首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为了讲好《高等代数》《线性代数》《高等代数选讲》《线性代数选讲》这几门课,赵廷芳教授参考大量的教材、专著、学术论文,把知识融入生活,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化语言。再简单的题目,他也要亲自研究几遍,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上课不慌,运用自如。

  来到科传学院,赵廷芳教授和其他老教授一起带着青年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听课、做科研。他把自己的教案和青年教师的教案作比较,相互学习、借鉴。他尊重学生的就业意愿,根据学生职业规划,采取“分类培养”的方式,指导学生考研,训练他们的职业技能。

  在学生管理上,赵廷芳教授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数学,更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为人处事。

  赵廷芳教授谈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骄傲。和学生在一起,他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个人简历

  赵廷芳,男,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主要从事代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带头人。曾担任周口师范学院数统学院教学副院长、副书记。周口市教学名师。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451

  公共数学专业建设带头人 杨学志教授

  杨学志教授:“用一生丈量微积分的长度”

  杨学志教授从事教学四十余年,一直奋战在高等数学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将三尺讲台当成了自己人生的追求。

  公共数学是大学里最重要的基础课,是众多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类学科中建立模型研究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趋势的必备工具。对大学生来说,公共数学同时也是大学里面难度最大的课程。公共数学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其教学也承担着从高中向大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转变的责任。杨学志老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依据螺旋上升的知识构建逻辑,在引导学生从重视数学、喜欢数学到学会数学、学会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是杨老师的数学课广受好评的根本。

  公共数学是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通过数十年来的淬炼,杨学志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指导经验,他能够把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讲得像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将复杂的线面积分拆解成清晰易懂的解题地图。他的办公桌上常年备着考研数学真题集,每一道典型例题都标注着历届学生的常见误区。他常对学生说,“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反复推敲中打磨逻辑链条。”在他的指导下,无数寒门学子进入了985、211高校深造。

  入职科传学院后,杨学志教授甘为人梯,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方面。他始终坚信“强教必先强师”。他不仅帮助青年教师打磨教学技巧,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设计课程、灵活应对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我校的骨干教学力量,延续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个人简介

  杨学志,男,副教授。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常年从事公共数学的教学工作。现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公共数学的专业建设带头人。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456

  数学与应用数学讲课教授 崔国忠教授

  崔国忠教授:“打造基于结构分析的特色教材。”

  1983年进入河南大学数学系学习,1990年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获得东南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退休后在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做讲课教授。崔国忠教授的人生与数学教学密不可分。近四十年,崔国忠教授一直在实践中反思、创新、改革,为数学课程教学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数学及其相关专业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是所有专业课程中教学学时最多、教学跨度最长的课程,也是教师和学生特别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能够攻坚克难,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崔国忠带领教师团队对《数学分析》的教与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辅助教学过程到考核评价方式、考试形式与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终于研究出独创的结构分析教学方法,编写、出版了基于结构分析的《数学分析》教材。

  编写教材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不仅要研究理论,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怎样教”,而且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研究“怎样学”。在研究教案的同时,崔国忠教授团队为学生提供一套“学案”,引导学生从理解问题,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将“环顾左右而言它”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强调了数学理论产生的背景,体现了数学理论的抽象特征,挖掘了数学理论的应用属性,使得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具体而丰富多彩。

  2021年入职科传学院后,崔国忠教授甘做“引路人”,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给青年教师,为教学、科研开拓新思路、新方法。他还向校图书馆捐赠自己著作《数学分析》、《高等数学》和《数学分析中的思想方法》,供科传学子学习、研究。

  崔国忠教授谈到,打造基于结构分析的特色教材,为学子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是他的奋斗目标。他希望科传学子能够通过研读他的教材,发现数学的魅力,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工作、生活,成为思维缜密的研究者。

  个人简介

  崔国忠,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河南开封传媒学院,讲课教授。曾任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数学发展中心主任,数学物理系主任。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委员会委员,大学教学督导组专家成员,原总参高评委专家,部队专家库成员,获三等功一次,部队特殊人才津贴。河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大学学科建设,数学专业建设,数学分析课程建设。在数学分析教学中,建立了基于结构分析的教学体系,具有独创性,创新性的教学成果,并以此编著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分析》(该教材近一百万字,是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高等数学》及著作《数学分析的思想方法》系列教材。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500

统计学讲课教授 张明亮教授

       张明亮教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983年登上讲台,从教42年,张明亮教授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和数学教育研究。他努力探讨教育规律,钻研专业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心学生成长、发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课堂上,张明亮教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动员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时刻保持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他喜欢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融入课堂,运用数学知识重新解读,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极限时,他引用了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出以下著名的悖论:他提出让阿基里斯和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并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头1000米开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够跑得比乌龟快10倍,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他决不可能追上它。然而在我们的眼中来看,只要在奔跑的过程当中,阿基琉斯与乌龟之间的距离在某一刻成为0,阿基琉斯的速度足够快,跑在了乌龟的前面,就意味着阿基琉斯已经赢了。张明亮教授引用这一个例子让学生理解,人类不能从固有的思维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可能在我们眼中事情是这样的,但是在别人的眼中将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学生通过他的讲述,很快掌握了核心概念。

  作为资深教授,张明亮教授总是和青年教师“打成一片”,上班时和他们一起交流教学心得、科研经验;下班时和他们一起聊天、就餐。青年教师上课,他就坐在教室后认真听课、记录。做科研时,他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指导。教师遇到了生活上的难题,他主动帮助解决。和张明亮教授相处久了,总是忘了他的真实年龄。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张明亮教授提出,可以围绕“金融科技”这个社会热点,将数学与经济学融合,数据分析和金融建模作为专业方向,设立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所等,以此为载体,带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教师要勇敢的带学生“走出去”,到企业锻炼实践能力,接触到真实的经济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个人简历

  张明亮,男,硕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讲课教授,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研究生论文评审专家,2014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优秀导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第二届全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本次决赛评委,开封市优秀教师,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特等奖获得者。曾任河南省应用统计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金融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先后有5篇论文获得省科技厅优秀论文,有6项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其中主持的一项教改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一等奖。主持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三项,主持省教育厅七项,其中重点项目三项,发表论文47篇,其中核心论文1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505

  公共数学讲课教授 张瑞凤教授

  张瑞凤教授:“我愿做数学文化的传播者。”

  40年教学经历,任教期间先后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习。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知名的数学家、计算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柏灵教授。张瑞凤教授以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和出色的教学、科研成绩打破了“数学属于男性”的性别偏见。

  张瑞凤教授谈到,儿时的自己并不属于特别聪明的那类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总也弄不明白。但是张瑞凤就是凭着刻苦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登上了教学、科研的高峰。本科研读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攻读计算数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应用数学,张瑞凤教授笑称,自己在数学的山头“趟”过了一遍。为了教学、研究,自己不知道熬了多少夜,吃了多少苦。但是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仍会坚定地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张瑞凤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她认为,在讲台上的每一天都是幸福而充实的。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特别喜欢和学生交朋友。在她的数学课上,总能听到她和学生的欢声笑语。为了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修养,她深入研究数学文化,将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融入课堂。她把数学的推理过程称为“寻宝”。当她带着学生通过一步步推理,最后终于得到正确结论,她的学生能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张瑞凤教授认为,数学是知识、方法,是一门科学,更深层的理解,数学代表素质、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文化。学好数学最重要的是养成数学思想,灵活运用。为此,她喜欢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总结、记录,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

  谈到未来,张瑞凤教授谈到,她愿意做“数学文化的传播者”,带领自己的学生在数学世界里“探险”,发现数学的美。

  个人简介

  张瑞凤,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现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讲课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场论中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的适定性、无穷维动力系统解的长时间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河南省教改项目等2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的教学成果先后获河南省高教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微信图片_20250608134508

  公共数学讲课教授 胡洪安教授

  胡洪安教授:数学教学要“上通数学,下达课堂”。

  “上通数学,下达课堂”是由新加坡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李秉彝先生提出的数学教育理念。“上通数学”可以理解为对数学理论、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等理论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下达课堂”则是指将这些数学理论和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以及能力培养的有效度等实践方面。

  胡洪安老师近40年的教学经历,从早期的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后来的领悟“上通数学,下达课堂”数学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不仅仅是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更要理解数学的本质、思想和方法。例如,利用线性代数的行列式、线性相关性、矩阵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通项问题。上课时明确每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再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听完一次课,课余时间与被听课的教师进行交流,肯定成绩及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能力的途径。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个人简介

  胡洪安,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讲课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系;曾任周口市政协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协委员,周口市民盟周口师院支部主委,河南省民盟教育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室主任;主持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两项;发表SCI论文一篇;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精品课程《高等代数》课程负责人;主讲课程:《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空间解析几何》《高等几何》《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教学概论》。